新聞頭條
古代心肺復蘇發(fā)展史
來源:上海嘉大心肺復蘇模擬人網(wǎng)www.gopal.com.cn 作者:嘉大 發(fā)布時間:2012-9-20 14:18:10
鮮為人知的古代心肺復蘇發(fā)展史
時至2010年,現(xiàn)代心肺復蘇術(CPR)創(chuàng)立已50年,它挽救了每年成千上萬名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。同時,也完善了以口對口人工呼吸、胸外心臟按壓和電擊除顫等為其主要特征的三大基礎生命搶救技術。人類對心跳呼吸停止搶救有悠久歷史,古代心肺復蘇術是現(xiàn)代CPR產(chǎn)生的基礎,認真回顧其應用發(fā)展歷史,對于深入了解和研究現(xiàn)代CPR技術,對于把握未來復蘇學的發(fā)展,都具有重要意義。本文擬就中外古代CPR的應用發(fā)展作一簡述,尤對我國的CPR應用歷史作重點探析。
國外CPR的早期歷史及發(fā)展
根據(jù)美國匹茲堡世界復蘇研究中心的創(chuàng)立人、現(xiàn)代CPR權威Peter Safar教授的著作《心肺腦復蘇》記載,國外CPR的早期歷史包括:①Elijah施行小兒急救呼吸(《圣經(jīng)》,公元前1300-前100年);②首次提出間隙正壓通氣(Vesalius, 1543);③對成人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(Tossach, 1771);④抬頜暢通氣道(Heiberg 1874);⑤發(fā)現(xiàn)經(jīng)喉氣管插管方法(Macewen, 1880);⑥成功地對動物進行體外CPR (Boehm, 1878),也首先用于病人(Maass,1892);⑦對病人進行開胸CPR(Igelsrud,1900)等等。
到了20世紀50年代,證實了應用呼出氣進行通氣更合乎生理學要求(Elam,1954);明確了口對口呼吸優(yōu)于“壓胸抬臂通氣法” (Safar, 1958);將A(頭后仰抬頜)、B(人工通氣)、C(胸外心臟按壓)相結合(Safar, 1960),再加上第一例對人施行電擊除顫和心臟起搏成功(Zoll, 1956),現(xiàn)代CPR技術則基本創(chuàng)建形成。這誠如Peter Safar所言:“在偶然發(fā)現(xiàn)和不斷探索的基礎上,長達四個世紀后,創(chuàng)建了現(xiàn)代的CPR,經(jīng)歷50年代與60年代不斷完善,而將它們綜合成有效的復蘇體系。
我國古代的CPR應用發(fā)展歷史
祖國醫(yī)學對于心肺復蘇應用有悠久歷史,歷代醫(yī)書典籍均有記載和論述,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和獨特的理論。今對其進行歸納與整理,力求反映出我國古代應用CPR術的概貌及發(fā)展變化。
(一)漢代最早的中醫(yī)心肺復蘇術記載
東漢張仲景(約145-208)所著《金匱要略》(約成書于三世紀初)中“雜療方”曰:“救自縊死……徐徐抱解,不得截繩,上下安被臥之。一人以腳踏其兩肩,手少挽其發(fā),常弦弦勿縱之;一人以手按據(jù)胸上,數(shù)動之;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,若已僵,但漸漸強屈之,并按其腹。如此一炊頃,氣從口出,呼吸眼開,而猶引按莫置,亦勿苦勞之。同時代的《華佗神方》(后人輯錄)一書中也有類似描述。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關于胸外心臟按壓等復蘇搶救的詳細記載,其時間早于西方約一千多年。書中所述的復蘇方法,包含了以下多方面的急救技術:①體位:平臥狀態(tài),“安被臥之”;②暢通氣道:以一人登肩挽發(fā),使患者頭部后仰,頸直咽開,氣道通暢;③胸外心臟按壓:另一人手按患者胸部,頻頻壓動;④壓胸抬臂通氣:在胸外按壓同時,再以一人屈伸患者臂脛,舒展胸廓,以利呼吸;⑤腹部揉按:推動膈肌向上,增加橫膈運動以助通氣;⑥持續(xù)復蘇:上述復蘇技術,既體現(xiàn)了多人合作(三人以上),還強調了復蘇的持續(xù)性,即不可任意中斷心臟按壓等措施,需堅持至少炊一頓飯的功夫,直至搶救最終成功??梢娫缭?700多年前,中醫(yī)就采用了較為有效的綜合復蘇方法,來救治自縊等呼吸心跳驟停的危急病人,尤其是其搶救細節(jié)記述得如此清晰與準確,今天也不得不令我們嘆服。
(二)晉代與六朝時期人工呼吸受重視
晉·葛洪(284-364)所著《肘后方》中救卒自縊死方曰:“徐徐抱解其繩,不得斷之,懸其發(fā),令足去地五寸許,塞兩鼻孔,以蘆管內其口中至咽,令人噓之。有頃,其腹中礱礱轉,或是通氣也,其舉手撈人,當益堅捉持,更遞噓之。若活了能語,乃可置。若不得懸發(fā),可中分發(fā),兩手牽之。又方:皂莢末,蔥葉吹其兩鼻孔中,逆出,復內之。另據(jù)《中藏經(jīng)》(考此書系六朝人輯錄華佗遺方而成,約3-6世紀)所載:“治縊死方,先令人抱起,解繩。不得用刀斷。扶于通風處,高首臥。取蔥根末,吹入兩鼻中,更令親人吹氣入口。候噴出涎,即以礬石末,取丁香煎湯,調一錢匕灌之。從以上兩書的記載表明,到了晉代以后,人工呼吸等復蘇方法得到加強,其應用時間也早于西方約一千多年,且主要實施技術也有所提高,表現(xiàn)在:①注重環(huán)境:“扶于通風處”,以利改善缺氧;②體位變化:抬高下肢,離地“五寸許”,增加靜脈回心血流;③口對口人工呼吸:直接“吹氣入口”,形成一定的潮氣量并供氧;④仍然強調復蘇的持續(xù)性:“更遞噓之”,直至蘇醒“活了能語”方可停止;⑤加用刺激復蘇法:將辛香刺人的藥末(皂莢、蔥根等)吹入鼻中,促使患者噴嚏或咳嗽而達復蘇效果,可謂是“咳嗽心肺復蘇法”的最早文字記載;⑥配以內服藥搶救:取礬石、丁香等藥煎湯灌之,通絡醒神開竅,助人工呼吸、心臟按壓等復蘇措施,以達更佳搶救療效;⑦早期的“口咽通氣管”:將蘆管插入口中至咽腔吹氣,同時塞鼻,既可防止氣流外溢,又能增加正壓通氣,以形成使患者肺部充氣的足夠氣壓,是有效的“緊急氣道控制措施”。用蘆管吹氣復蘇,正是當今人工呼吸時的“口咽通氣管”在古代的最早雛形,是葛氏的一大發(fā)明。雖然當時已強調了以“親人”行口對口人工呼吸,但蘆管通氣則技高一籌,也克服了直接口對口接觸在心理和衛(wèi)生方面的猶豫。這種技術的出現(xiàn),不僅早于西方一千多年,且至今仍被國內外復蘇學者們所倡用。
(三)隋朝作了CPR理論上的探討
隋代著名醫(yī)學家巢元方,主持編撰了《諸病源候論》一書(610),這是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論述病因、病機及證候學的專著。其在“自縊死候”云:“以繩物系頸,自懸掛致死,呼為自縊。若覺早,雖已死,徐徐捧下,其陰陽經(jīng)絡雖暴壅閉,而臟腑真氣故有未盡,所以猶可救療。”在“溺死候”亦云:“人為水所沒溺,水從孔竅入,灌注臟腑,其氣壅閉,故死”。上述樸素理論,闡明了有關病因、病機,即凡縊溺之人,均可因窒息等因素致臟腑氣機壅閉、經(jīng)絡血脈不通而死(呼吸心跳停止),治當①盡早緊急復蘇:“若覺早,雖已死……猶可救”;②恢復呼吸和循環(huán):根據(jù)其病因病機,理應以保證通氣,改善缺氧,重建循環(huán)等為搶救的主要目的,故人工呼吸、心臟按壓等復蘇措施則必然成其為基本急救技術。這在1300余年前就能提出如此透徹的見解,實屬難能可貴。
(四)唐代對早期CPR術的改進
唐·孫思邈(581-682)所撰《千金要方》(651)卷25“備急”曰:“治自縊死方,強臥,以物塞二耳,竹筒內口中,使兩人痛吹之,塞口傍無令氣得出,半日死人即噫噫,即勿吹也。又方:搗皂莢、細辛屑如胡豆大,吹兩鼻中。又方:蘭青汁灌之。又方:灸四肢大節(jié)陷大指,曰地神各七壯?!庇梢陨嫌浭隹芍?,到了唐代,對CPR術在方法與細節(jié)上又有所改進:①首次加用灸法急救:在已有心臟按壓、人工呼吸、刺激(咳嗽)復蘇、藥物灌服等基礎上,又引入艾灸,刺激有關經(jīng)穴(地神等)溫通經(jīng)脈、調和氣血,以加強綜合復蘇效果,提高搶救成功率;②口咽吹氣管的更新應用:將蘆管改進為竹管,加以塞鼻、塞耳、塞口旁,較之過去既增加了口咽管的硬度,保證控制氣道,更防止氣流從各處外泄,以提高足夠的通氣壓力;③復蘇時間延長:從漢代的“一炊頃”功夫到唐代的約“半日”,表明古人對復蘇的認識又有所提高,即不應輕易放棄或中止搶救,應有一定的復蘇時限。孫氏在總結前人經(jīng)驗的基礎上,將古代CPR方法作了適當補充與改進,盡管文中有欠完美之處(如“塞耳”),但仍對后世產(chǎn)生較大影響。
(五)明代CPR應用的廣泛與普及
從東漢張仲景發(fā)明了心肺復蘇術后,經(jīng)過晉、唐、宋、元等歷代的演變發(fā)展,至明代,口對口人工呼吸等復蘇技術被廣泛應用,甚至已普及于民間。如明代作家馮夢龍編寫的《醒世恒言》(1627)一書中就有關于“口對口人工呼吸”的翔實記載。書中有一短篇《張廷秀逃生救父》,描述明代萬歷年間(1573-1619)的市井生活與民俗風情,內容梗概記述張廷秀之未婚妻王玉姐,因她父親誤聽讒言脅逼解聘,玉姐不從,在繡閣上懸梁自盡。后為家人發(fā)覺,王員外叫丫環(huán)取刀割斷縊索抱其上床,使其母徐氏“嘴對嘴打氣,連連打了十數(shù)口氣,只見咽喉氣轉,玉姐漸漸蘇醒,還嗚嗚而哭?!逼涔适氯脤憣嵤址ǎ楣?jié)真實可信。足見在約400年前,我國市井平民就已經(jīng)能熟練應用“口對口吹氣”等復蘇方法來進行現(xiàn)場急救,這不僅比西方記載的首次施行成人口對口人工呼吸(Tossach,1771)要早約150年,而且已達到了如此廣泛的普及程度。
(六)清朝時期CPR術的完善
時至清代,人們對危急病癥的急救意識日漸濃厚,這一時期,出版了不少急救專著,如胡其重的《急救危癥簡便驗方》(1673);葉廷薦的《救急備用經(jīng)驗匯方》(1801);程鵬程的《急救廣生集》(1803)等等,書中不乏對各種危重癥的復蘇記述。不僅如此有關心肺復蘇技術還漂洋過海傳到周邊鄰國,廣為接受與認可。如日本漢方著名醫(yī)學家丹波元簡所著《救急選方》(1801)的上卷五絕死門中引‘清·史典撰《愿體集》’曰:“凡自縊之人,若繩細痕深者,最稱難救。須急令人抱,將結解開,切勿割斷繩子。
以手揉其項痕,捻圓氣管,并摩按胸腹?;蛴檬謷衅淇诒?或用口對口接氣。令一人以腳踏其兩肩,手挽其發(fā),常令扯急,不可使頭低下……若手腳已經(jīng)僵直,必須盤曲,如僧打坐之狀。急以兩管吹……再碾生半夏末、皂角末,吹入鼻孔。以針尖刺鼻下人中穴;以艾灸腳心涌泉穴,男左女右各三醮……再以姜湯,化蘇合丸灌之。如無蘇合丸,以濃姜湯灌之。其一切治法,必待氣從口出,呼吸眼開,方可歇手。蘇醒后,只宜少飲粥湯,潤其咽喉,不可驟與飯食。依此拯救,再無不活之理?!钡げㄔ営盅a引‘清·顧世澄撰《瘍醫(yī)大全》’云:“必須心口尚溫、大便未下、舌未伸出者救治。”由以上可知,至清代心肺復蘇術已經(jīng)明顯發(fā)展:①總結了前人的實際經(jīng)驗,如“繩細痕深者,最稱難救”等以提示后人注意;②補充與完善了復蘇方法:計有心臟按壓、人工呼吸、捻圓氣管、仰頭暢喉、摩按腹部、口咽管通氣,以及刺激促蘇和針法、灸法;湯藥、丸劑等等綜合多種急救措施,以期共同提高復蘇成功率;③明確了實施復蘇與否的界線:正式提出了“心口尚溫,大便未下,舌未伸出者”有復蘇指征;④措施規(guī)范:制定了先后有序的多達十余個步驟的復蘇規(guī)程,并強調“依此拯救,再無不活之理”;⑤有關技術被認可和推廣:發(fā)展至清代的CPR技術日漸正規(guī)和完善,故而廣泛傳播到海外,被外國的醫(yī)學家們所接受及應用(如日本、朝鮮等),最終促成了后世心肺復蘇術的更大發(fā)展。 http://www.gopal.com.cn